冬至为什么吃饺子?
每年农历冬至这天,不论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这种习俗,据说是为了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。
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,他著写的《伤寒杂病论》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。年轻时,张仲景曾在长沙做过官,后来年龄大了,就告老还乡了。还乡的时候,正是腊月,寒风刺骨,雪花飘飘,沿路的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。张仲景看了非常难过,就令弟子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舍“祛寒娇耳汤”为百姓医治冻疮。
他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。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,每人两只“娇耳”,一大碗肉汤。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又喝了“祛寒汤”,只觉得浑身发暖,两耳发热,更神奇的是,那冻裂的耳朵,不出半月都好了。
为了纪念这位“医圣”也为了冬天不冻耳朵,人们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